2009年10月11日 星期日

特別預算加碼年度預算浮編 今年舉債逾4200億

古典經濟學派學者修默:「國家若不消滅公債,公債必將消滅國家」
這句話對大部份的國家來說都對,只有很少的國家不怕。很遺憾的是,台灣不是不怕的國家之一,所以繼續亂舉債,結果就是國家被消滅了。

特別預算加碼年度預算浮編 今年舉債逾4200億
原文出處: 自由時報
0 回應 轉寄文章 放大 正常 2009-03-16 返回列表
古典經濟學派學者修默:「國家若不消滅公債,公債必將消滅國家」
九劉政府還未創造出經濟成長率前,已經先創下單一年度舉債最高紀錄。根據統計,今年政府年度預算舉債一千六百五十億,加上特別預算的舉債,政府今年一共舉債四千二百一十七億八千多萬元,但是這些預算案中卻存在著嚴重浮編、濫編預算的情況,此外許多的工程進度本來已經嚴重落後,但是還是大幅編列相關特別預算。
馬政府這陣子不斷的對各種民間資金打各種主意,其實這透露出我國財政已經出現問題,依照立法院預算中心最新估計,政府現在的債務已經占GDP已達81.13%,現在馬政府把舉債擴大內需當成舉債的正當理由,在立法院一黨獨大的情況下,財政紀律可以說已經蕩然無存。
馬政府舉債提振經濟在理論上固然可行,但是現實上沒有看到效果。去年583億元的「加強地方建設擴大內需方案」中受惠最大的營造業就業人數半年來仍一路下滑。花了857億元的消費卷政策,僅僅兩個月,金融機構兌付了6成超過500億元,行政院原本期望消費券能刺激消費產生乘數效果,顯然的這個期望是落空了。
接著馬政府打算在4年花5,000億元來振興經濟,然後愛台十二建設又要花將近4兆的金額希望能夠替台灣經濟找到生機,但是按照目前九劉政府這樣的表現,在國際景氣復甦前台灣將會負債累累,一但國家資金耗盡經濟危機卻未結束,台灣將面臨另一波的財政危機,這將會是一個可怕的惡性循環。
預算浮編 今年舉債逾4200億
〔記者陳曉宜/台北報導〕立法院今天初審「九十八年度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特別預算」共一千五百零六億多元,在馬劉政府還未創造出經濟成長率前,已先創下單一年度舉債最高紀錄。根據統計,今年政府年度預算舉債一千六百五十億,加上特別預算舉債,政府今年共舉債四千二百一十七億八千多萬元,但馬劉政府竟仍嚴重浮編、濫編特別預算。
特別預算加碼年度預算 重複編列
包括有許多特別預算項目與年度預算浮濫重複編列,其一是原預算規模小,但特別預算卻大幅增列,有違歷年可執行情形。例如營建署加速生活圈道路交通系統建設,今年特別預算編列達一百一十三億元,九十八年度預算編列六十九億多元,明顯超出年度預算規模甚多;立法院預算中心也指出,衡酌歷年業務費編列與執行情形,此特別預算項目顯已浮編。
又如警政署加強推動社區安全e化聯防機制錄影監視系統整合計畫,年度預算僅編列一億多元,特別預算卻跳升十倍編了十億元,在現行全國各鄉鎮里仍存在有監視器卻無人有效管理,以及里鄰監視系統與警政系統未統一問題下,預算顯已浮編。
其二是預算編列呈現城鄉差距,例如污水下水道三十二億四千萬特別預算,台北市普及率已達九成多,預算分配三億多,高雄市普及率五成多,卻也是分配三億多,而其他二十一縣市普及率僅在零到二十%之間,每縣市卻僅平均分配一億多元。
工程嚴重落後還加預算 消化不良
其三,部分工程進度已嚴重落後,但還大幅編列相關特別預算。例如阿里山林業村及檜意森活村計畫年度預算僅執行百分之六點多,特別預算卻續編十三億;馬祖地區海運港埠建設計畫根本未獲通過,卻都編列年度預算和特別預算;台中都會區鐵路高架捷運化計畫,年度經費僅支出十四點五二%,特別預算卻又編了二十九億元。根據預算中心統計,類此浮編工程預算共十五項、高達一百四十多億元。
直撥給水利會自行使用 疑涉綁樁
其四是浮編綁樁預算,例如加速農村再生與農田水路改善特別預算高達一百四十六億多元,不僅與年度預算重複,政院均未清楚說明兩預算建設的不同之處,甚至有部分特別預算是直接撥給農田水利會自行使用。
督導與宣傳預算 高達11億
〔記者陳曉宜/台北報導〕行政院浮編九十八年擴大公共建設特別預算嚴重,除與年度預算重複編列外,竟還新增非急迫性項目,浪費公帑,其中就既有業務還編列督導考核與宣傳費用高達十一億元。
例如工商憑證業務已執行六年,竟編一億一千多萬宣傳費;生活圈道路交通、建築風貌、污水下水道、雨水下水道等應由行政部門督導考核,竟編列三億四千多萬額外的督導費用;腳踏車運動已蔚為風尚,還編五千萬宣傳費;公共建築太陽光電系統示範計畫已是原業務宣導項目,且已設置經費補助,又另編二千萬宣導費。
不僅如此,部分單位竟以執行特別預算之名,新增設立專案辦公室,增加短期人力與購置設備,包括研考會編列三億六千多萬汰換電腦、印表機、掃描機等設備,教育部、經濟部、研考會、原民會還特別成立短期專案辦公室,花費一億七千多萬增加設備、人力。
且根據統計,這學期有二十四萬學生繳不起午餐費,但特別預算竟先編列七十一億買學校行政與教室電腦設備,目的不在教育而在購買設備。
為美化失業率數字,編列二百五十九億多元短期就業經費,但卻浮編薪資和濫編職缺,有月薪近二十萬元的計畫主持人,也有專案助理可以月領十多萬,或是硬將相近業務分屬不同人辦理,或如農委會將既有業務改聘用臨時人員執行,藉消耗特別預算減輕原公務員既有職責。
(資料來源:自由時報)
銀行放款 近三月狂減4,533億
根據金管會內部資料,2月全體金融機構對總放款餘額減少近2,000億元,不僅連續第三個月縮水,近三個月來放款更遽減4,533億元。政府「三挺政策」中的「銀行挺企業」顯然未發揮效果,金管會擬以增設分行為誘因,鼓勵銀行對企業放款,最快5月底申設分行時就可適用。
為有效落實銀行挺企業等三挺政策,金管會與財政部列管民營銀行、公股銀行對企業放款變化,而且是按周緊盯,但根據金管會最新資料,2月全體金融機構對總放款餘額,依舊持續下滑。
2月金融機構總放款餘額比1月少了近2,000億元,是這波全球金融海嘯爆發以來,單月減少最大的金額,對一般企業、中小企業放款雙雙萎縮。
金管會主委陳冲上周在立法院財委會作業務報告時,立委關切銀行對中小企業放款問題,陳冲答覆立委質詢時強調,金管會會鼓勵銀行對信保基金捐款,今年可望達高峰,以擴大信保基金承保能量,並希望提高承保成數,協助中小企業取得融資。
陳冲指出,為落實銀行挺企業政策,公股銀行已將放款情況列為人事考核標準,金管會對民營銀行開設分行等,也會考慮這些因素。
金管會官員表示,據現行獎勵中小企業放款辦法,前幾名銀行只能將簡易分行轉換成一般分行,至於增設分行,未列入中小企業放款獎勵措施中。
例如對中小企業放款評選中,獲選為甲等銀行者,可以將一家簡易型分行申請變更為一般分行;經評選為優等銀行者,績效排序第一名至第三名的銀行,分別可以將三家、兩家及一家簡易型分行,申請變更為一般分行。
金管會官員表示,今年5月底增設分行申請案審核時,金管會將考慮銀行將對中小企業放款情況,列入權數參考。
金管會官員指出,最近幾年新設分行家數雖沒以前多,但每年還是有申請案,增設分行對一些金融機構如老銀行等,仍有其價值。
(資料來源:聯合報)
經濟衰退下尤應妥作財政安排(工商社論)
為因應愛台十二項建設資金需求,政府當局有意設置財政投融資基金,引導郵儲、壽險等14兆資金投入,透露出我國財政已是舉步維艱,若不審慎訂出一套「衰退經濟下的財政安排」,繼經濟危機後,財政危機必將帶來更大的災難。
政府高層經常以我國的公債餘額占GDP比率低於美、歐而以為財政不足為慮。依官方統計,迄去年底各級政府債務4.6兆元,占GDP比率37%,確實低於美、歐的60%以上,然而這真的代表我國財政沒問題嗎?答案是否定的,因為我國「公債法」所定義的公債過於狹窄,國際上一般定義的公債除了我國現行認列的部分外,還包括政府的短債、非營業基金的債務,併計這兩部分,我國政府債務已達5.4兆元。若再依美、澳、紐等國將退休金提撥不足這一塊認列為負債,依立法院預算中心最新估計,我政府債務占GDP已達81.13%。
預算中心這項估計足以說明台灣的財政並沒有比美、歐來得好,台灣財政寬裕的印象係來自「公債法」對公債定義過於狹隘所致,此一認知上的錯覺必須及早修正,否則將使府院高層沉醉於盲目的樂觀,處財政危境而不自知,臨經濟大難猶不自覺。尤其今天舉債擴大內需已成主流趨勢,財政紀律幾已無人聞問,若主政者沒有一套衰退經濟下的財政安排,只怕經濟危機尚未落幕,財政危機又將再起,其結果將使得金融體系二度受創,而使國家經濟再陷風暴。
我們一直相當憂心的是,政府舉債提振經濟固然有理論上的可行性,但現實上卻未必能如實有效。日前主計處甫公布的各產業別失業率中,營造業失業率自去年6月的4.44%一路攀升至今年1月的8.93%,然而政府執行了半年的583億元「加強地方建設擴大內需方案」受惠最大的不正是營造業嗎?何以營造業就業人數半年來仍一路下滑?振興效果何在?如果連直接受惠的營造業都無法產生些微振衰起敝的作用,那麼其他行業如何能雨露均霑、共蒙其利?
再以消費券而言,政府總計編列了857億元,雖然元月份的零售營業額減幅略有縮小,但這極可能是拜農曆春節的提前消費效果所致。值得注意的是,消費券流通還不到兩個月,向金融機構兌付的金額已逾500億元,換言之,超過6成的消費券已經回籠,這與原先府院高層期望消費券多流通幾次再回籠,以產生較大的乘數效果,有不小的落差。如此看來,當局所寄望的消費券乘數效果,恐怕也將落空。
我們當然希望政府4年5,000億元的振興經濟方案能扭轉乾坤,從而愛台十二建設近4兆的建設也能為衰退的台灣經濟帶來生機,創造就業機會,但是這場世紀的經濟衰退會延續多長?至今沒有人看得準。如果這真的是一場類似1930年的大衰退,衰退有4年之久,若沒有好的財政安排,一旦衰退前期政府耗盡銀彈,繼而債務急升,舉債維艱的情況勢將重創民眾信心,而當政府這個衰退時期的唯一救世主也倒下之時,財政危機所引發的恐慌將是難以想像的。
歷史告訴我們,1921年戰敗的德國債務飆升終致經濟破敗物價漲逾億倍、長期以來阿根廷國債積重難返更重創民眾信心屢屢導致金融風暴,這顯示財政為一國經濟的最後防線,也代表人民最後的信心防線。經濟衰退猶可以財政手段紓解,但財政潰堤,那便是萬劫不復了。
2001年網路泡沫幻滅之際,美國聯準會13度降息以房市泡沫醫治科技泡沫,各方以為得救,殊不料房市榮景背後出現更巨大的陰影,去年秋房市泡沫破碎,各國政府又舉空前的國債以醫治房市泡沫,台灣亦然。惟台灣財政負債非少,以有限的國庫欲對抗一個深不見底的泡沫,必須做好長期的財政安排,否則必將重蹈覆轍,釀出更大的災難。
古典經濟學家認為:「國家不消滅公債,公債必將消滅國家。」直至今日,這句話仍有其一定的哲理,值得目前急切四處發債的政府,多多冷靜省思。
(資料來源:中時電子報)

沒有留言: